院部与专业
校园看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与专业 > 校园看点 > 正文

时代印记与乡土回响,乡村振兴传承接力

作者:闾子锟、周欣彤、董鑫、陈诗逸   责任编辑:胡筠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25-07-08   

近日,一堂特殊的“团课”从校园讲台延伸至广袤的乡村田野。我校青年学生们走出教室,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永顺县雨禾村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实践团队调研组的李鑫老师,在雨禾村唐大伯的猕猴桃园前,望着眼前挂满果实的藤架和学生们求知的脸庞,深有感触地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堂无比生动的团课。它让我们深刻体悟到,只有将双脚扎进泥土,把目光投向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期盼与担当。”

正是在这样知行合一的实践中,物院学子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并记录七位投身乡村建设的动人故事与深沉思考,共同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脚印下的振兴承诺:第一书记唐彪扎根乡土“心系田畴”

雨霁初晴,雨禾村的入村主道上传来行李箱滚轮与碎石摩擦的声响。雨禾村第一书记唐彪踩着泥泞,来到了永顺县高坪乡雨禾村,这是他扎根乡土的起点,也是与雨禾村百姓并肩奋斗的开端。

刚入驻雨禾,唐彪与工作队队员们谋划“百日走访行动”。为打破隔阂,他白天穿梭在阡陌交错的田埂间,与正在劳作的老农席地而坐,聊土壤墒情、问作物收成;傍晚就在村部的小广场上,听乘凉的村民细数村里的“急难愁盼”。

谈到驻村工作队下一步工作计划,唐彪表示,今年,我们将完成全村走访及摸排群众需求,精准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道路硬化、修通断头路、灌溉渠修缮翻新等工程,切实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引导发展特色种植业,拓展电商直播等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学生建设村图书室,为老年人组织定期义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困难。扎根雨禾,力争年年都有新进步、新变化!

图:雨禾村第一书记唐彪走访村民照片

00后教师扎根乡土:以青春微光点亮乡村振兴教育火种

位于永顺县的高坪乡中心完全小学,年仅24岁的赵老师已在此任教四年。这位来自吉首大学的优秀学生,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返乡,只为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谈起班上学生情况时,赵老师眼眶湿润,一度哽咽,只因班上有位令人揪心的“八宝女孩”——家中八个孩子排行老三,因家庭贫困、缺乏管教而自卑敏感,在赵老师一次次谈话中慢慢打开她的心扉,从自卑变自信,从沉默迈向开朗,这些成长的蜕变,浸润着赵老师日复一日的悉心呵护。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所乡村小学硬件设施完善,但赵老师深知,最好的教育,是用心点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图:00后教师赵老师专访合照

三代堂屋:跨代坚守的乡土精神长卷

在雨禾村李家老堂屋里,78岁的老支书与35岁的孙子李观星的故事,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老村支书曾担任村干部20余年,为解决村里通电问题而奔走筹资,在计生工作中磨破鞋底说破嘴皮,他连任两届县人大代表,一生践行“廉洁担当”四字。如今他仍以洪亮的嗓音跟在场所有人强调:“人活着,靠的就是一股‘精气神’!”老村支书眼含热泪,他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是渴望能够见证新时代的更多美好。

图:雨禾村78岁老支书专访照片

李观星扎根养殖场,用实干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新篇

为保障生猪肉质,坚持慢养8个月,无偿为周边群众提供猪粪作为农家肥实现循环农业。面对猪圈建设难题,他边建边改持续优化。“根基要稳,脚踏实地”,他心怀感恩。“国家尽力给技术指导,很知足”这句朴实箴言,既是李观星的肺腑之言,也是祖孙两代跨越半世纪的共同信仰,他们用行动丈量乡村振兴之路,用心诠释着新农人的务实和坚实,共同照亮雨禾的振兴之路。

图:雨禾村养殖户李观星专访照片

平凡果农的期盼:猕猴桃藤下的时代叩问

68岁的唐大伯在雨禾村照料近400株猕猴桃已八年。他的果园里,绿心猕猴桃果型修长带绒毛,红心品种圆润光洁,去年产量达两万六千斤。然而丰收背后隐忧重重:依赖单一水渠的抗旱脆弱性,中间商收购导致的利润剥夺,以及信息网络时代鸿沟下的销售困局——“没文化,不懂电商平台”,唐大伯的叹息道出千万老农的心声。

临别之际,唐大伯拉着我们的手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带着学到的本事,到雨禾村来实践,和我们一起干!只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愿意扎根,雨禾村的猕猴桃、我们乡村振兴的路子,才能真正越走越宽,村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这朴素的愿望,正是千千万万乡村父老最深切的期盼——让土地的价值真正回归耕耘者。

图:雨禾村68岁果农唐大伯专访照片

古稀老兵的忠诚:从地下24米到人生课堂

70岁的张光全曾在1978年参军报国。作为广州军区陆军步兵,他参与挖掘深达24米的地下战备地道。“地道潮湿闷热,但为国防值得!”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与战友们毅然写下遗书:“怕死就别当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面对青年学子,这位老兵寄予厚望:“新时代要科学练兵、科技兴军。年轻人更要珍惜时光,学好本领报效国家!”铿锵话语中,军人的忠诚与时代的使命完成跨越四十年的交融。

图:雨禾村70岁老兵张光全专访合照

青春归乡筑梦:雨禾村支书向志远回乡“筑巢引凤”

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如今已挑起雨禾村发展的重担——雨禾村党支部书记向志远深刻感受到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瓶颈。“道路颠簸、网络不畅、公共设施缺乏,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对回乡望而却步。”向志远坦言,这正是他决心改变现状、服务桑梓的重要动因。

“乡村的广阔天地急需青年力量!”向书记深情呼吁,希望更多大学生带着知识和热情投身农村建设。他相信,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做强乡村产业,必将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共同把家乡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充满活力的美好家园。

图:雨禾村支书向志远专访照片

从唐彪的乡村振兴路,到赵老师案头的作业本,从唐大伯藤架下的猕猴桃,到老支书堂屋里的精神火种;从老班长军装上的荣耀勋章,到年轻村支书的归乡筑梦——七段人生轨迹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交织成章。当唐彪的实干铺通振兴之路,当“八宝女孩”在教室绽放笑容,当李观星的生态养猪循环运转,当唐大伯的电商期盼照进现实,当向支书的“筑巢引凤”计划实现,张光全“报效国家”的寄语便有了最生动的当代注脚。从课堂到田野,从果林到军营,代际传递的不仅是技艺与经验,更是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一审:胡筠

二审:唐鹰尼

三审:危盛